【食安新焦點】打開罐頭湧出液體或因微生物滋生 專家拆解3大進食注意事項
發布時間: 2022/02/21 09:00
食物保質防腐旨在保存食物以免在收成或屠宰後變壞。罐頭儲存簡單,亦方便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享用食物,並且易於運送,是現在最常見的食物防腐方式之一。
罐頭的由來
罐頭製作原理的由來可追溯到十八世紀末。法國發明家阿佩爾發明了一種運用罐頭基本原理的食物防腐程序 - 把肉類及禽肉裝入玻璃瓶內,以軟木塞封瓶,然後置於沸水中。隨着廉價製造的金屬的出現,現今的食品罐多以鍍錫鐵及鋁製作。
罐頭的相對優點之一是保質期較長,通常為一至五年。商業生產罐頭的流程包括在高壓下把食物加熱至高溫,例如攝氏121度,藉此殺死致病細菌及肉毒桿菌的孢子。罐頭會經過充分的時間加熱,以把有害病原體的孢子數目減少99.9999%以上,加熱程序通常需時最少兩至三分鐘,使產品達到「商業無菌」狀態,意即罐內食物是安全的,並且可在室溫下貯存。因此,罐頭食品可以方便地存放,無需冷藏。
如果罐頭凹陷或膨脹,罐內食物可以安全食用嗎?
當看到凹陷或膨脹的罐頭時,消費者常見的問題是:罐內食物是否可以安全食用?一般來說,即使罐頭有輕微的凹陷,如果凹痕較淺,並且沒有明顯的損壞跡象,食物也應該可以安全食用。如果凹陷嚴重,罐頭可能會有隱藏的裂縫、破洞或封口破損,在這種情況下,則不應食用罐內食物。如果罐頭生銹,消費者亦不應食用罐內食物。
此外,消費者應避免食用罐身明顯膨脹的罐頭食品。如果罐頭打開時有液體湧出,可能是由於微生物透過小孔或接縫裂口進入罐內和生長,在食物中產生氣體所致。這些微生物有可能使食物變壞,不宜食用。因此,消費者不應食用罐身明顯膨脹的罐頭食品。
注意罐頭食品的鹽及糖含量
罐頭食品保存多少營養成分,會因為加工過程、產品和營養素,以及其他條件而異,有些罐頭食品或可提供與新鮮及冷藏食品相若的營養成分。有人或會擔心罐頭食品是否含有防腐劑,但其實它們甚少添加防腐劑,因為罐頭生產過程中的熱處理步驟已足以防止食物變壞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罐頭食品可能加入了含有較多鹽(鈉)或糖的醬汁及調味料,以改良風味。煎炸亦可使罐頭食品(例如豆豉鯪魚)的脂肪含量偏高。雖然飲食中過多的糖、鈉及脂肪與非傳染病有關,但消費者可參閱罐頭食品上的營養標籤,來避免過量食用。如適用,消費者亦可在食用罐頭食品前盡可能隔走醬汁或者沖洗食物,以降低其鹽及糖含量。
總括而言,在沒有新鮮食品供應時,罐頭食品可視為方便的替代品。雖然罐頭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已去除病原體,但在購買時應檢查罐頭是否有損壞跡象,並查看食用期限。罐頭開封後,應按照生產商所建議的位置及時間貯存。參閱營養標籤,有助更好地選擇食物,避免攝入過多的鹽及糖。
TOPick與食物安全中心合作,提供最新的食物安全資訊,「食安新焦點」逢每月的第一及第三個星期一早上九時刊出,以上資訊均由食物安全中心提供。